为什么古代文官武官官服图案不同?

首页/题库/331℃/2024-07-01 06:57:38

为什么古代文官武官官服图案不同?

古代时,文武的官服图案,颜色都不同,我想知道具体有什么区别,为何不同?还有到了清朝,区别主要是靠帽子,又有什么区别,

优质解答:

官袍的补子,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:

一、公、侯、驸马、伯用麒麟补、白泽补(白泽、麒麟,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).

二、文官,一品画仙鹤的补子.二品画锦鸡.三品画孔雀.四品画云雁.五品画白鹇.六品画鹭鸶.七品画鸂鸂.八品画黄鹂.九品画鹌鹑.杂职画练鹊.风宪官画懈廌.

三、武官,一品、二品画狮子.三品、四品画虎豹.五品画熊罴.六品画彪.七品也画彪.八品画犀牛.九品画海马.

一、二品官服补子实物

明代官袍圆团纹,除了龙团纹,还有蟒衣(四个爪的龙)、飞鱼(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)和斗牛(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),以及麒麟的纹路,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,都是一、二品到公、侯、伯、驸马以上的.

官服补子实物

明代官像画保存了当代的官服艺术形式.明朝传至今日的官服,几乎荡然无存,少数从墓穴挖出来的几件,也是破损腐朽变色了.而官像画里的服饰鞋帽,色彩鲜艳,配件齐全,加上写实的人物表情,可说是纪录了明代近三百年历史的官样秀,也提供学术研究、古装戏、现代的服饰造形设计良好的参考.

明代的官像画服饰,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,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,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,可以发现几种特色:

一、冠帽方面: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,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,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.古人与现代人都注重头围身段、个性气质的整体表现,除了大小的自然改变外,男生冠帽的配饰,如帽缘中间玉饰的形状、雕花、大小、镶边都不太一样.女生冠钗细件的形式花样,更是多采多姿,翠博山(翠盖)、金凤(金翟)、珠翠翟、珠滴、宝钿;三博鬓(皇后才有)、珠牌(挑珠排、挑排结子)、珠翠云片、冠缘设计,乃至发形、耳饰、胸针等,都有极丰富的变化内容,这显示出古代手工,注重冠帽艺术表现,以及个人美感风格造形的品味.

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,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,女生爱美、艺术要求的天份,就在凤冠上展露.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,只插几个头钗,可能是官便装,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、流行,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.

二、衣服方面:颜色的表现上,可能并不如官方规定的:一至四品官用大红色,五至七品用青色,八品以下用绿色.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蓝色、天青色居多,也有绿色.而戴官帽的官服,则以大红色常见,如我们在古装戏看到中进士或状元的人,都穿大红色官服,然而依照官阶,进士、状元是七品官,然而依照官阶,进士、状元是七品官,应该穿青色官服,大概是人比较喜欢红色的喜气洋洋,就并不完全照规定穿著了.而官家妇女更以红色官服较多,所以,我们称女生的刺绣、手工艺叫「女红」,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.

明代官服的纤绣花样纹图也颇多变化.有人说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龙的龙袍,然而明朝留传下来的「李贞写真像」中,李贞就穿著五爪金龙的龙袍.官太太也有穿龙袍的,但可能都是比较大的官妇人.

王侯官服的团龙补服

明代官像补子,有许多是直接绣在衣服胸腹部位上,没有另外绣贴一个方块补子,大概是通用,或者官补子规定未全盘流行.不过在妇女官补子表现上却很普遍.而同一家的妇女,补子的禽鸟样,有时是左右对称.

古人有的娶两个太太以上,从官像里也可看出来,有些画在一起,有些分开来画.妇女官像的特色,就是没画出脚鞋,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莲是不可随便露出来的,而且摺景的裙摆,也都画得整整齐齐,花纹素雅富於变化.腰带、玉佩、绳结也颇有可观

清代文武穿着补服,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,称“补子”.它又因丝绣的技巧,染工的技法,成了艺术珍品.

饰以纹样来区分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.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,是以佩饰的数量和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.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,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.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,使人一看便知.

清早期,只有武官为补服制,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、短褂、皮褂、马褂之上.到了顺治九年后,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,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,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.各级补服为石青色,款式也一致,为圆领、对襟、平袖过肘、身长过膝,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.

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,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,二者的主要区别,首先在于型制上.明代补子施于袍,清代补子用于褂.明服为团领衫,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,清服是对襟褂,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.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,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,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.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,清代的补子稍小,约30厘米见方;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,金线绣花,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、黑、深红等深色为底,五彩织绣,色彩艳丽.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,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,多采用花边,并具有装饰效果.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,多绣有一对飞禽,清代的均绣单只.

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,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,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.

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,是识别等级的一种标识.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.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,且受到朝廷的限制,不能大量制作.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.如今,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.

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,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,武官采用走兽图案,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.而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,亦可随夫婿官阶,可在正式的霞帔胸、背部分缀有补子.

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.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,上为五爪金龙纹,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.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.

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:一品为仙鹤,二品为锦鸡,三品为孔雀,四品为云雁,五品为白鹇,六口若悬河为鹭鸶,七品为(氵+鸡)(氵+束+鸟),八品为鹌鹑,九品为练雀.

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:一品为麒麟,二品为绣狮,三品绣豹,四品绣虎,五品绣熊,六品绣彪,七品绣犀牛,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,九品绣海马.

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,任何人不得逾越.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,在给年羹尧定罪时,就有这一项:“非其人,不得服其服,顺礼也.”

一品顶戴为红宝石,补子文官为仙鹤,武官为麒麟.

二品顶戴为珊瑚,补子文官为锦鸡,武官为狮.

三品顶戴为蓝宝石,补子文官为孔雀,武官为豹.

四品顶戴为青金石,补子文官为雁,武官为虎.

五品顶戴为水晶,补子文官为白鹇,武官为熊.

六品顶戴为砗磲,补子文官为鸳鸯,武官为彪.

七品顶戴为素金,补子文官为鸿鶒,武官为犀牛

八品顶戴为阴文镂金花,补子文官为鹌鹑,武官为犀牛.

九品顶戴为阳文镂金花,补子文官为练雀,武官为海马.

清代各级分“顶戴花翎”,“顶子”也是区别清朝品级的重要标识.“顶戴”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.朝冠顶子共有三层:上为尖形宝石,中为球形宝珠,下为金属底座.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,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,底座用金的,也有用铜的,上面镂刻花纹.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,反映不同的品级,

头上戴的“顶戴花翎”根据季节的不同也分两种,一为“暖帽”、一为“凉帽暖帽又叫秋帽,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,到了冬天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.还有一种叫“凉帽”,又叫“帏琏”;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,在用纱做里外面糊罗,用锦练做边,是夏天戴的官帽.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.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,这为顶.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、各种材质的顶珠,这为戴.

再有就是花翎,花翎分三种;一为三眼花翎,二为双眼花翎,三为单眼花翎.这所谓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,在配上马尾,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.

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佩戴,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则戴蓝翎,六品以下至从七品无翎只戴马尾; 三眼花翎一般是赏赐有功的亲王、郡王的,双眼花翎则是赏赐给贝勒、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的,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及四品以上文武平时佩戴的.

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.在清朝有着极严的等极关念,太子、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公、侯、伯、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,即我们常说的“亮红顶儿”.从一品、正二品,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,即“镍红顶”.正三品、从三品、正四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顶儿,即“亮蓝顶儿”.

从四品所戴顶珠为青金石顶,即“镍蓝顶儿”.

正五品所戴为水晶顶儿,即“亮白顶儿”.

从五品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顶儿,即“白瓷顶儿”.

从六品、正七品、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顶儿,即“金顶儿”.

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.

再问: 那清朝时期的带的帽子有什么区别?还有文官武官官服图案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再答: 清朝时的帽子叫做“顶戴花翎”我已经解释了,就是顶珠和花翎的区别 武官的官服上的补子,都是代表武力的动物 文官的官服上的补子,都是代表文雅的生物 文武官的职责不一样,所以官服不一样,以便区分

我来回答修改/报错/举报内容!

猜你喜欢

一个神奇的在线题库网,分享各类考试题库、题目资料与资料答案、在线搜题与练习等!
本网站部分内容、图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!
Copyright © 2021-2024 315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